一、單位簡介
浙江理工大學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市,是一所以工為主,特色鮮明,優(yōu)勢突出,理、工、文、經、管、法、藝術、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fā)展的省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進入“三校區(qū)一中心”的發(fā)展新格局,下設19個學院(教研部),舉辦1所獨立學院,F有全日制在校學生37759人(含獨立學院),其中研究生8385人。
學,F有本科招生專業(yè)58個,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4個,碩士專業(yè)學位類別18種,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擁有省重點建設高校優(yōu)勢特色學科2個、省一流學科A類6個、一流學科B類6個;化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3‰,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在校教職工2675人,其中具有正高職稱353人,副高職稱726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發(fā)達國家院士2人等一大批國家級和省部級高層次人才。
學校擁有一批高層次科學研究平臺;在眾多領域完成了一系列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和國家、省部基金科研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8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魯迅文學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2項等。
二、招聘條件
(一)招聘類型
全職博士后(含師資博士后)
(二)基本要求
1.具有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時間一般不超過3年;
2.品學兼優(yōu)、身體健康,年齡在35周歲以下;
3.所從事的研究方向與學校流動站學科相關;
4.能夠全職、穩(wěn)定從事研究工作兩年或兩年以上。
(三)學科要求
紡織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學等相關學科
三、流動站簡介及招聘計劃
(一)紡織科學與工程流動站
紡織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于2012年獲批設立。流動站所在的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國際絲綢學院)具有125年的辦學歷史,在先進纖維材料、綠色紡織加工、紡織智能制造、數字時尚設計等方面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
流動站學科優(yōu)勢特色明顯,師資力量雄厚。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深耕浙江肥沃紡織土壤,自主培養(yǎng)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等國家級人才,是省重點建設高校優(yōu)勢特色學科、省一流學科A類,學科負責人為陳文興院士。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等一批國家級人才,擁有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和省高校高水平創(chuàng)新團隊。
承擔并完成一批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縱向科技項目和大量企業(yè)委托項目,建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10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臺,以第一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2項,省部級及以上科學技術獎80余項。依托地方與產業(yè)集聚區(qū)共建地方研究院、創(chuàng)新服務平臺(中心)、產業(yè)聯盟10多個,為企業(yè)和產業(yè)發(fā)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服務,取得了一大批原創(chuàng)性科技成果。
流動站設置有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紡織材料物理與化學、紡織產業(yè)經濟與管理六個專業(yè),現有博士后合作導師50余人。流動站自獲批設立以來,已累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60余人,目前在站博士后近30人。
紡織科學與工程流動站招聘計劃詳見附件1。
(二)機械工程流動站
機械工程學科誕生于1974年,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碩士點,機械和能源動力2個碩士專業(yè)學位類別,2012年批準建立機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機械工程學科入選省重點建設高校優(yōu)勢特色學科和省一流學科A類,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3個國家級,13個省部級科研平臺。擁有機械基礎實驗教學國家級示范中心、紡織裝備虛擬仿真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等2個國家級教學平臺及一批省部級育人平臺。優(yōu)勢學科涵蓋了機械可靠性工程、機電控制技術、流體傳輸與控制、機構學與機器人學、先進制造與精密測量技術、現代農業(yè)裝備等6個特色方向。站內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34人;擁有省重點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3個,省高校高水平創(chuàng)新團隊1個。
機械工程流動站先后與30多家企業(yè)建立了實質性聯合培養(yǎng)合作關系,目前在站博士后20多人,為學院人才結構優(yōu)化和科研發(fā)展提供了支撐平臺。
機械工程流動站招聘計劃詳見附件2。
(三)材料科學與工程流動站
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于2019年10月批準建立,流動站立足國際科學前沿,滿足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區(qū)域經濟建設需要,積極開展高分子材料工程、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生物醫(yī)用材料、新能源材料、柔性光電與智能傳感材料等多個研究領域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fā)工作,入選省級優(yōu)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流動站所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雙院士領銜的教學和科研團隊,擁有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國工程院院士、發(fā)達國家院士、國家海外引才計劃入選者、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浙江省特級專家等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大多數教師具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學歷職稱層次高、學科隊伍結構合理,材料學科全球ESI排名2023年進入前3‰行列。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建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2011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國家級教學示范中心等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6個,建有省重點實驗室、省工程實驗室、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省“2011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省一帶一路聯合研究中心、浙江-捷克先進纖維材料聯合實驗室、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省級教學科研平臺8個,與行業(yè)內龍頭企業(yè)和地方科技部門合作共建省創(chuàng)新服務平臺(中心)8個。
材料科學與工程流動站招聘計劃詳見附件3。
(四)生物學流動站
生物學學科成立于2004年,擁有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生物與醫(yī)藥專業(yè)學位碩士授權點。2023年獲批生物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生物學入選省一流學科,擁有浙江省重點學科植物學;擁有浙江省家蠶反映器和生物醫(yī)藥重點實驗室,浙江省植物次生代謝調控重點實驗室,溶瘤病毒介導腫瘤靶向治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院士專家工作站,浙江省基因治療研究中心等多個研究基地,浙江理工大學紹興生物醫(yī)藥研究院等。
生物學流動站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省海外高層次引才計劃入選者等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26人;擁有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創(chuàng)新團隊1個。
學院在生物與醫(yī)藥交叉領域不斷創(chuàng)新,在天然產物與天然藥物開發(fā),藥食同源功效物質基礎,腫瘤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與醫(yī)學技術領域有明顯的特色優(yōu)勢。
生物學流動站招聘計劃詳見附件4。
四、招聘流程
(一)報名材料
申請人須向流動站所在學院提交《浙江理工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申請審批表》(詳見附件5)、博士學位證書、表明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的成果和獎勵清單(如:獲獎、鑒定、專利證書、學術論文等)及佐證材料。
(二)審批程序
1.合作導師初試;
2.學院流動站面試;
3.學校博士后管理辦公室審核;
4.中國博士后網上辦公系統(tǒng)審核;
5.簽訂工作協議、博士后進站。
五、配套待遇
博士后待遇標準
單位:元人民幣(稅前)
人才類別 |
薪酬 |
出站考核 |
科研啟動經費 |
其他 |
|
師資博士后 |
出站后轉專任教師 |
年薪30萬 |
如期出站獎勵10萬,師資博士后期間業(yè)績可計入專任教師的首聘期考核和職稱評聘 |
人文:2萬 理工:5萬 |
1.可按照國家相關規(guī)定申報相應的職稱; 2.未在杭州市享受福利性住房(不含商品房)的人員享受學校租房補貼2000元/月(共24個月); 3.若獲選國家“博新計劃”可在原有基礎上按國家規(guī)定享受相應補助; 4.在符合相關規(guī)定的情況下,學校優(yōu)先推薦申報省部級人才 |
普通博士后A |
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考慮聘任留校工作 |
年薪30萬 |
考核優(yōu)秀獎勵10萬 |
||
普通博士后B |
/ |
年薪25萬 |
/ |
六、學校博士后管理辦公室聯系方式
聯系人:安老師
電話:0571-86843043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qū)2號大街928號浙江理工大學人事處
郵編:310018
郵箱:rsc@zstu.edu.cn
學校網址:www.zstu.edu.cn
浙江理工大學
2024年1月10日
- 附件【附件1:紡織科學與工程流動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計劃表.pdf】
- 附件【附件2:機械工程流動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計劃表.pdf】
- 附件【附件3:材料科學與工程流動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計劃表.pdf】
- 附件【附件4:生物學流動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計劃表.pdf】
- 附件【附件5:浙江理工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申請審批表.doc】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fā)布者為準。
來源鏈接:
https://news.zstu.edu.cn/info/1163/47851.htm